近年来,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国庆返乡的主题已变成催婚大会。因“被相亲”而离家出走、为逃避父母的相亲安排而选择留守工作地等新闻不时挑动年轻人的神经。抗拒相亲,似乎成了年轻人身上的一个标签。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毫不掩饰对寻找另一半的渴望,他们变得更加主动,为了脱单也越来越拼。与此同时,一些婚恋..也开始利用单身男女的焦虑,下套诱导消费。
A
相亲也要绩效考核
渴望一场“包办爱情”
周末,小美坐在咖啡厅里修改自己的“简历”。一张A4纸上铺满了小美的个人经历:27岁、国外顶级大学硕士毕业、年收入30万元、父母名下均有公司等信息。另外,小美5张精修自拍跃然纸上,引人注目。
她制作简历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相亲。“大家都很忙的,谁会花时间了解你?把时间花在刀刃上,简历是最基本的社交通行证。有什么硬性条件也要大胆甩出来,彼此是什么样的,趁早心里有数。”
小美留学回国后,入职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平常工作繁忙。工作上注重效率的小美认为相亲也要高效,她给相亲也制定了KPI(关键绩效指标),即“每周与至少一名男生互递简历”。
2020年,刚毕业的小金一头扎进传媒行业,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男同事,小金平均一周与不到3名男性对话,更别说脱单。“我爸居然给我拒了一场相亲邀请,看来我得不动声色地让他知道我可能需要相个亲。”近日,她的朋友圈引来大学同学的围观:“你才23岁,急啥?”但小金感叹:“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认识更多的男生。”
2019年,珍爱网发布《2019Q1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到23岁,近半数95后拥有相亲经验。离家2000公里,也远离老家的关系网,小金的父母觉得她还年轻,有选择的余地,而小金却比谁都渴望“包办爱情”。
近年来,一些“相亲鄙视链”的文章时常刷屏,这也让自嘲为“三无人员”(没房没车没户口)的小金感到几分焦虑。直接击中她的,是公园里的一场相亲会,一位大妈手上的A4纸写着:“1998年出生女孩、身高168厘米、常青藤大学毕业、城市户口、收入稳定、家里两套房。”
“这样的女孩还缺对象?”小金在感到不解的同时也对自己在相亲市场上的“行情”充满了担忧。
与小金的父母不同,小颖的爸妈嘴上说着不着急,实际上却四处替女儿求姻缘。大学毕业就考上家乡公务员的小颖光在去年一年就相了30次亲。丰富的相亲经历也让她总结出了经验:老师、医生与公务员,这三个职业堪称相亲场上的“香饽饽”。不过,尽管如此,身为别人眼中“香饽饽”的小颖至今仍未成功脱单。
从24岁到29岁,父母托亲戚朋友介绍的相亲对象年龄从比小颖年长五六岁,到比她年轻一两岁。
对于相亲,小颖的态度是“不嫌多”,她认为,亲戚朋友介绍相亲的优势就在于利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帮自己规避婚恋风险。
B
近九成大学生
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
“4.8分,满分5分。”说起大一选修的网课《恋爱心理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三学生吕男男给出了高分。目前正处于恋爱状态的她笑称,最初选课的时候还是单身状态,抱着“通过学习,找到爱情”的心态选择了这门课。在课程中,她了解两性差异,了解恋人应当如何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习这门课后,更好地树立了恋爱信心”。
据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恋爱心理学》课程主讲人段鑫星介绍,全国多所高校已开设“恋爱心理”相关课程。“课程名字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恋爱心理学》《恋爱与人生幸福》《人生幸福课》《亲密关系》等。”
近日,一项面向全国1028名大学生发起的调查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处于恋爱状态的占28.89%,有恋爱经历、现在单身的37.55%,从未恋爱过的占28.99%,处于暗恋或追求他人状态的占4.57%。
段鑫星用“百货药店”形容学生对《恋爱心理学》课程的印象,“每个进入课程的学生都像前来抓药的病人。有的人需要失恋疗伤药方、有的人需要表白药方,有的人需要恋爱启蒙药方,又或者有人抱着好奇心走进来看看。每个人走进这家百货店时,都抱有不同的目的,但最终他们都在这堂课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商品’”。